据某青少年消费观念调查显示,近 70% 的孩子无法正确区分“需要”与“想要”,超 50% 的孩子曾因零花钱问题与家长激烈争吵。
近年来,常现有关孩子、青少年金钱的社会问题,令家长十分担忧。如小学男孩为游戏充钱偷转家中数万元应急资金,家长无奈报警;初中女生为攒钱买偶像周边长期不吃午饭致营养不良患胃病住院;大学少女因缺金钱教育,轻信他人被年长男性以金钱引诱,人财受损酿大祸,还有孩子长大后因财犯罪入狱。这些真实案例无不凸显出孩子财富观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。正确的财富观不仅仅关乎孩子的消费习惯,更是人格塑造、心理健康和未来社会适应力的基石。
请想象一下,当孩子成年后面临创业投资机遇时,父母是希望孩子能够冷静分析、步步为营,还是盲目跟风、一败涂地?
组建家庭后,是能够合理规划财务,还是因金钱纷争让家庭鸡飞狗跳?
这无疑是每位家长必须思考的现实。
首先父母要明白,孩子能力培养、人格塑造与家庭教育紧密相连。培养孩子财富观,父母得先调整自身对金钱及孩子需求的认知。
儿童发展心理学表明,孩子在大约 5-7 岁时开始对物品的“价值”和金钱有初步意识,这是财富观教育的萌芽阶段,在这个年龄父母就应该开始重视孩子的财富观教育。
此时如缺正确引导,孩子易受父母错误财富观误导到错误方向。例如,如果父母总是强调“赚钱难,家里苦,养你不容易”,孩子可能过度焦虑、自卑或因钱犯错;而如果父母若炫耀财富、计较金钱,孩子会视金钱为成功唯一标准。
不少父母不经意传递不当财富观,有的秉持 “金钱至上”,在孩子面前炫豪车、高档消费;有的 “谈钱色变”,回避孩子对家庭经济状况的询问,等等。这都可能导致孩子形成认知偏差。父母要重视,若不知如何判断,可以审视一下自己曾经在对孩子的财富教育上,是否有存在下面几种常见的错误的方式:
l 过度管控:孩子买支铅笔都反复盘问或者直接父母代劳,孩子完全没消费自由。
l 完全放任:孩子抱大量零食玩具回家,家长也不引导,养成无节制消费习惯。
l 过度炫耀:父母常向孩子展示奢侈品、名牌,还与他人攀比,过度强调物质财富重要性。
l 金钱“万能”思维:秉持“钱能解决一切”,孩子遇任何问题靠钱解决,而不是引导孩子解决问题、凭努力与能力去达成目标。
l 金钱衡量孩子价值:用物质奖励孩子的成就与价值,成绩好奖钱多,差就减零花钱,让孩子误认金钱与自身价值关联,心态功利,忽视能力发展和努力成长的重要性。
l 金钱管理不透明:家庭经济管理神秘,不与孩子分享,孩子对金钱管理迷茫,养成乱花钱习惯。
l 过度强调节俭:视“任何花钱即浪费”,杜绝所有柴米油盐外的消费,可能使孩子长大后对钱过度紧张,甚至“过度节俭”或自卑,影响身心健康。
·
以上所举是父母常见错误,此外还有就不一一详述。鉴于家庭环境、孩子性格各异,成因与正确方式也有差别,但父母务必重视自我反思与调整,如此才能为孩子树立正确财富观榜样,助力孩子迈出培养健康金钱观的第一步。
解决了父母认知,我们就要开始进一步培养孩子的认知。要让孩子正确认识金钱,需先让其知晓钱是什么、从何而来。如果缺此基础,就相当没打地基造房子,终还是徒劳的。
在孩子成长过程中,通过让孩子劳动获取报酬是培养孩子正确金钱观的重要手段。家长可以设计适合各年龄段的家务任务,比如幼儿时期可以引导孩子摆放餐具,完成后奖励贴纸。小学低年级时整理房间或擦桌子。高年级承担简单的烹饪任务,逐步培养独立性等。
通过劳动挣报酬,孩子既能体会金钱价值,又因付出而珍惜所得,比家长空泛说教“爸爸妈妈赚钱不容易”更管用。同时,给予及时具体夸奖鼓励,这种自我实现的满足感会驱动孩子做消费决策。
让孩子既懂赚钱,也要懂花钱,有消费需求正常,关键父母要引导培养正确消费方式。借助马斯洛需求理论,我们能明晰如何培养孩子良好消费认知。
孩子消费需求主要分三种:
基础需求:像衣食住行必需品,是基本生活必要开支;
社交需求:如同学聚会、买集体活动纪念品,利于社交;
其他需求:像特长培训、买爱好相关用品,助力发展兴趣特长。
不少父母常只关注孩子基础需求,一委屈就走向放任或压制,忽略孩子社交、自我实现需求,孩子想买喜爱但 “不实用” 物品就拒绝。
许多父母在日常中可能只关注了孩子的基础需求,觉得“我给你吃、给你穿,你还要怎么样?”甚至有时候,父母还很委屈,我把好的都给孩子了,他为什么还不满意?是不是我给的不够多?这样的结果是要么走向放任溺爱,要么过度压制导致爆发。
这都是因为,父母时常可能对孩子社交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常常忽略不管,或者因为不知道如何引导而选择完全扼制。例如,只要孩子想买喜爱但 “不实用” 物品就拒绝。
实则,孩子和成人一样有爱好,成年人可能热衷于珠宝、钓鱼、品茶或汽车收藏,父母需要认识到,为爱好花费是合理的,关键在引导而非打压,不然易使孩子极端,比如开头提到的那名偷偷为偶像攒钱而饿出胃病的女孩,或小小年纪偷盗的孩子。
![]() |
比起压制,父母可以把孩子的爱好变成培养财富观一个很好的动力,具体可这样引导:
l 制定计划表和日程表:引导孩子通过劳动换取“代币”,日常物品可以用代币(比如小红花、本子上各式各样的奖章)按 1:1 兑换(1 个代币等于 1 元钱)。
l 鼓励延迟满足:父母可以承诺,若孩子选择延迟满足,等待一段时间后,可以用代币双倍或者加上多少“利息”兑换成现金。(开始的时候,可以通过短时间的兑换和孩子建立信任,比如3天,再到7天,一个月,甚至到后可以设定数年的承诺,这也可以建立父母与孩子长期信任)
l 模拟消费决策:孩子想买东西可以用等价代币换,让孩子权衡这是否真的值得。尊重孩子的选择,让孩子自己体会物品的价值,孩子会自己思考自己是否真的需要,还是可能更需要长时间后得到更多回报。
这种方式不仅能让孩子自主决定自己的消费,还能培养他们的延迟满足能力和理性决策意识,帮助他们逐步形成对“需要”和“想要”的清晰认识。
金钱是什么?它不单是交换物品与服务的工具,更深刻影响家庭、社会及个人的责任与价值观。
除了上面说到培养孩子个人的收入与消费认知外,这个问题可能对孩子来说还是比较抽象。但培养孩子对金钱的深层次认知,对于他们日后步入社会、开始工作或建立家庭时具有重要意义。这种认知能帮助孩子理性规划生活,避免走弯路,减少无序与困惑。
父母有必要重视这一点的培养,为了让孩子更直观地理解金钱的本质,家长可以从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场景入手。比如,带孩子一起逛一次菜市场,让他们观察钱如何换来全家人的三餐食材;或者搭乘公交车时,向孩子解释支付车费如何保障便捷的出行。这些情境能够帮助孩子感受到金钱作为交换媒介的实用功能。
此外,父母的消费行为在孩子的金钱观培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。比如父母冲动购买高价但并不常用的健身器材,孩子可能会误以为消费无需考虑实际需求;而当父母购物前制定清单,仅购买清单上的必需品,孩子会从中学会理性消费。
父母可以尝试通过实践引导孩子金钱在家庭和责任中的意义,比如与孩子一起购物列清单,培养有计划消费的习惯。和孩子一起玩“家庭财务小管家”游戏,记录家庭每月水电煤等支出,让孩子分析收入与支出的平衡,增强责任感。设置一个家庭成员的储蓄罐,约定好大家一起达到某个存款的目标,就可以一起去做一件开心的事情等等。
通过这些方式,孩子能逐步理解金钱不仅仅是个人欲望的满足工具,更是实现目标和承担责任的手段。同时,他们也会明白,理性消费并非只是盲目节约,而是更高效、更有意义的生活方式。
比如播放贫困地区儿童纪录片,激发孩子捐赠意愿,带着孩子将自己旧衣服、书本捐赠出去,让孩子明白除了直接丢掉,剩余的价值还可以帮助更多人。带孩子参加社区组织的公益活动,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帮助他人的意义。
通过这些引导,孩子不仅能逐步形成对金钱的理性认知,还能在生活中逐步感受到金钱的社会价值和它在个人、家庭、社会中的多重角色。这种全方位的金钱观教育,能够帮助孩子健康成长,为他们未来的生活奠定稳固的基础。
因此,如何培养孩子的财富观需要更为系统的分析与个性化的引导。如果您觉得自己在这方面需要更有针对性的指导,欢迎扫描下面的二维码,了解我们为家长量身定制的财富观教育方案。
财富观的培养是一项长期且系统的任务。通过科学的引导,孩子将逐步掌握金钱的意义,形成健康的消费习惯和理财观念。这不仅为孩子的未来幸福奠定了基础,也将成为他们面对人生挑战的重要能力。
您现在种下的每一颗财富观的种子,都将在未来成长为参天大树,为孩子的一生保驾护航。